• 铜鼓石景区
  • 信息来源: 作者: 发布日期:2016年12月19日 字体:[][][
  •   

        铜鼓石位于县城东1公里处,又名试剑石,为铜鼓营城八景之一。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铜鼓县也因此石而得名。据清同治十一年《义宁州志》载:铜鼓石在武乡二十四都,屹立数丈,形如铜鼓。铜鼓石上现留存古人题词彖刻多处,其中铜鼓石三字为正楷竖书,每字1250px,落款为备兵使者延论书。另外,还有试剑、潘周过化、题铜鼓石等石刻,《题铜鼓石》是一首七言诗,三处石刻都是明朝著名将领,时任铜鼓营守备邓子龙所题。

       

        “铜鼓石”题刻来历:

    相传西晋年间,许旌阳(许逊)在铜鼓城东郊一色如铜形似鼓的巨石上挥剑逐蛟(孽龙),石裂中分,金鸡飞出,留下“铜鼓打不响、金鸡飞上天”的传说。这个传说虽为神话,但说明“铜鼓”名称早已有之。明万历五年(1577)始设铜鼓营,首次冠为建制名称。清宣统二年(1910),置铜鼓抚民厅,隶属南昌府。1913年2月,废厅建县,直隶于省。



    众所周知,位于铜鼓县城东郊有一巨石,因色如铜、形似鼓、击之有声,故名为“铜鼓石”,铜鼓县也因其而得名。在巨石峭壁上刻有“铜鼓石”三字,正楷竖书,鲜明隽逸,笔力遒劲,下端落款“备兵使者晋人延论书”。长期以来,作为铜鼓县最具标志性的景观,“铜鼓石”三字到底是何人所题成为一道不解之谜,众说纷纭。



    其中有两种主要说法,一是根据题刻落款和“许仙逐蛟”的传说,因此有人认为“晋人”所指晋朝,也就是说“铜鼓石”题刻出自晋朝一位名叫“延论”的人之手;二是根据题刻落款和道光《义宁州志·秩官》载“延论,晋安人”,阐明题刻者是福建晋安人,并跟据福建晋安王氏家谱记载,认为“延论”应该是五代十国时期开闽王王审知兄长王潮的后裔,王潮娶妻候氏封“晋安郡夫人”,由于家族权力纷争,造成历史上的八闽之乱,王氏子孙四散流离逃到各地,她的后代均以晋人自称,儿子中有一位名叫“延论”的被派来铜鼓招兵买马,闻知铜鼓东郊有一色形似鼓的巨石和“许仙逐蛟”的故事,便将“铜鼓石”三个字题刻其上。由于以上说法多为根据传说推理,缺乏史料支撑,无法定论。



    近期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、南昌大学教授毛静受邀到铜鼓调研,对“铜鼓石”进行了实地考察,并通过查阅大量史料,揭开了“铜鼓石”三字的神秘面纱



    毛静教授认为,上述两种说法与事实不符,缺乏史料支撑。一是晋朝距今1600余年,从题刻“铜鼓石”的石质分析难以保存现状,江西全境也只发现一处晋朝摩崖石刻;二是在五代十国时期,江西有自己的割据势力,闽国势力到不了江西;三是从书法字体看属台阁体,应为明朝之后;四是从落款“备兵使者”官职分析,应为明朝。根据以上分析,结合铜鼓与义宁州的关系,毛静教授首先根据《义宁州志》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》的线索,并进一步通过查阅《平定州志》《明神宗实录》等史料,最后发现“延论(1553-1610),山西平定州人。万历十四年三甲第一百八十五名进士,河南按察司副使。万历二十六年六月甲戌升南京兵部郎中延论为江西佥事,兵备宁州。”因此,毛静教授作出结论,“铜鼓石”三字应为时任江西按察司兵备佥事的延论在万历二十六年(1598)年到宁州所辖铜鼓巡察时所书。当年,正好是明朝抗倭名将、铜鼓营的开创者邓子龙在韩国殉国之时。延论所写“铜鼓石”三字,既为铜鼓正名,也有致敬铜鼓营创立者邓子龙之意。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,认为毛静教授的分析与考证有理有据,当属“铜鼓石”三字的真正来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