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铜鼓客家山歌
  • 信息来源: 作者: 发布日期:2016年12月19日 字体:[][][
  •   
     铜鼓是典型的客家县,客家人占全县总人口70%,300多年来,客家人在铜鼓这片土地孕育、生活。铜鼓客家文化源远流长,颇具特色,特别是铜鼓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,产生和流传着许许多多充满山乡气息,格调清新的客家人的山歌,脍炙人口,流传广泛。只要有客家人的地方,就有客家山歌。

    铜鼓客家山歌内容极为丰富,山歌民间小调形式多样,风格各异。上山有柴农的《打鼓铲山歌》、下河有筏工的《滩歌》、妇女在家纺线有《车车歌》、孩童游戏有《螃蟹歌》、传授知识、倾吐爱幕、打趣取乐有多种格调的《盘歌》、……这种类繁多的民歌中,都富有典型性,颇具特色的主要以“山歌”、“小调”为主。

    客家山歌音调铿锵,节奏明快,多为“二句式”、“五句式”、“长短句式”。“长短句山歌”又称“急板山歌”,它是个有板无眼、随长随短、可伸可缩、一气呵成的快速“垛四字句”,属于即兴演唱型山歌。主要代表作有《要捱唱歌捱唱唔成》、《选情郎》、《筛锣放炮着娇莲》、《卖余粮》、《郎在高山打山歌》、《老妹同捱做双鞋》、《阿哥细妹打商同》等上百首。

    小调在铜鼓民歌中数量多,反映的生活面也比较广,情况甚为复杂,大部分小调词曲都比较固定,多用平腔演唱,小调的配词多为分节歌形式,五言、七言不等,有的长达十余段,大多是比较有整齐韵脚。句式上有四句、六句不等,还有上下句的形式也比较为多见。音乐风格因地域不同有所区别,流传在湘赣交界地方的小调,多少带有湖南民歌的色彩。小调代表作有:《送郎》、《王瞎子算命》、《过河》、《绣花鞋》、《砍柴念到割晚禾》、《美女栏杆》(一)(二)、《五更天》等300多首。

    铜鼓客家山歌曾在“全球客属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”、“国际客属恳亲大会”、“国际客家学研讨会”上因其独有的魅力而引起轰动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国音乐词典》“山歌”词条的唯一例曲就是铜鼓急板山歌《卖余粮》。20079月,我县客家山歌已被批准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