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铜鼓米果
  • 信息来源: 作者: 发布日期:2016年12月16日 字体:[][][
  •   


    如果你来到铜鼓,不管是在餐馆酒店,还是在乡村宴席、农户家中,人们总是会端出一种特别的主食糕点来招待你,当地人称之为“米果”。“米果”并不全是大米制成的,是用本地产的杂粮、红薯、糯米的各种淀粉加入南瓜、芋头、红薯等做成的主食。家家户户吃到的都不一样,可是共同的特点是:好吃!



    铜鼓米果历史非常悠久。明清时期,客家人从闽粤赣来到铜鼓谋生。客家人历来以大米为主食。但丘陵山区日照时间短、土地瘠薄,加上耕作技术落后,水稻产量低。如遇上水旱灾害或严重病虫害,甚至绝收。为了解决主粮不足问题,客家人便开垦山坡地种植番薯、芋、豆、玉米作杂粮。心灵手巧的客家主妇们发挥聪明智慧,将粗糙得难以下咽的杂粮磨粉后,制作出各种花样,让它拥有了美味的口感!



    高粉米果、荞麦米果、汤圆米果、芋仔米果、搭缘米果、麻糍米果、落水泡、油浮米果、东坡米果……有蒸的有煮的有炸的,味道也有甜的有咸的,多得数也数不清。做米果,是一项需要多人协作的费时费力的工作。将土豆、红薯、糯米等淀粉加入煮熟捣烂的芋头、南瓜灯揉匀,需要一两个人接力才能完成;不同食材配比和软硬的程度,只有多年的经验的主妇才能把握;把柔好的杂粮面捏出一个个匀称小巧形状,要有制作工艺品的耐心和细致;烧柴火和负责炸米果的人,一定要心有灵犀的默契!



    铜鼓人只有在重要节令、婚丧嫁娶、过年时才制作米果,米果中还寄托了铜鼓人丰富的情感。包圆是铜鼓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米果,用番薯粉加芋头糅合和发轫做成表皮,冬笋、腊肉、蒜叶炒制的馅心,蒸熟后鲜香可口、晶莹柔韧。包圆的名字是“一定团圆”的意思,三角形还寄托了铜鼓客家人根在中原、来自闽粤赣、扎根赣西北的寓意。在婚宴上,常有一道撒着白糖的落水泡或者油浮米果,圆圆甜甜的米果象征和和美美、甜甜蜜蜜。糯米粉加入天然碱水揉和、用箬叶包裹蒸制的米果,清香四溢又耐储存,常常用来馈赠给亲朋好友。



    如果你发现平常的日子铜鼓人也在制作米果,那肯定是因为家中来了客人。在铜鼓人的心目中,只有为客人献上一两道米果,方显得待客的诚意;铜鼓人讲究孝道,因避讳“犯上”的谐音,喝完酒方开始食用米饭,上一两道米果可以避免让客人空腹喝酒。如果提前得知客人来访的日期,主人一定会提前两天谋划,精准准备这两道米果。如果客人来得匆忙,也会将番薯粉调水下油锅煎熟,然后切成小块,加芝麻糖或者油盐蒜叶炒入味,捧上美味的“搭缘米果”。



    或许当你了解了铜鼓人,你会发现铜鼓米果不仅是花样多,更是情谊真。